城市的面子,是人文风貌,是历史沉淀,是民风习俗,也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而城市的里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心脏,是生活肌理下的城市骨骼,是支撑这个城市川流不息的产业。产业隐藏在城市之下,常常不为大众所熟悉,但恰恰又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最大动能。而合肥,就拥有这样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 “里子”。
龙头引领,产业聚集
合肥近20年的发展速度,快到离谱。2000年,合肥GDP刚刚突破300亿元,在全国排名80名之外;到了2020年,合肥GDP超过万亿元,进入了全国城市的前20强。短短20年时间里,城市GDP翻了30倍,这样的速度令人惊叹。
令人咂舌的数字背后,意味着合肥在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落地速度上均远远领先,合肥是如何做到的,被大家争相学习的发展奥秘又是什么呢?
要解开这个答案,需要从本世纪初说起。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久,全球化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分工机遇,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梯度加速向中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转移。
2005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的战略布局,开启产业跨越。首先突破的是家电产业,随着格力、海尔等一大批家电知名品牌的落户,合肥在2011年家电产业突破千亿,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随后在2008年,合肥花巨资引来京东方,落地了液晶屏显的第六代生产线。2年后,京东方的六代线量产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封锁,同时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尴尬历史。根据统计,到2020年,以京东方为龙头的大陆企业在液晶面板的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40%,成为世界第一。
京东方的成功,吸引了大量上下游厂商落地合肥,形成了产业集群,使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闭环高速发展,这已经成为合肥在产业发展中成功模式。包括后来合肥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半导体产业莫不如此。
产城融合下的全链条布局
这种模式下,合肥市又实行产业链“链长”制。“链长”将从城市整体的产业链发展规划出发,围绕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新兴产业布局。
因此,合肥发展的秘密,就是围绕着“产业链”进行布局。从而充分发挥产业的聚合效应,同时也吸引着产业中的人才和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发展、生活。为了更好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也为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落户于此,合肥正在以“产城融合”模式,走进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在合肥包河区,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新气象。包河区作为“安徽第一区”资源优势突出,正重点打造为安徽省金融中心。包河区正围绕“一核两翼”打造金融发展格局,“一核”即聚焦金融后台、总部基地、金融港三大板块,打造长三角知名金融街;“两翼”以云谷金融城为重点打造产融结合新典范,聚焦产业金融板块,以滨湖金融小镇为重点打造金融科技先行区。
截止2022年初,包河区现有各类金融企业、机构5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金融总部40家,五大国有银行省级总部全部在包河,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省级总部7家在包河。金融产业链聚集正逐步成形。
蜂巢城市打造产业生态圈
其中,“一核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云谷金融城正已逐步成形,这是围绕金融产业链打造产城融合典型项目。这是由复星旗下复地产发集团重点打造的金融科创蜂巢标杆项目,重点围绕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和企业总部三大产业方向打造,并与区域内金融产业形成上下游链条,完善金融服务业生态。
“从强链、延链、补链出发,我们聚焦金融科技和保险领域的产业链建设和运营上。截止目前,已引入以启链科技、银卡信息、大娃科技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类企业,以华泰、安盛、复衡、星恒等为代表的的保险行业龙头企业,聚集金融科技、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多元化产业生态圈。”复地产发集团合肥公司资产官门俊表示:“云谷金融城在金融保险上下游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对包河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同时,围绕产业链的打造,复地产发通过与复星生态旗下企业携手在合肥云谷金融城上创新的打造了产业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专复星对区域经济和主题产业的深度理解,为地方政府重新提供了产业链数字化呈现和数字化招商的全新模式。
在合肥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战略布局过程中,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场景,正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产业人才带来了丰富的城市配套资源。在产业要素+人才要素汇聚之下,合肥的明天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