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这个中心城区将启动这些旧改地块,区长说“民生改善始终放在首位”)
记者:黄浦区去年旧改创造了历史性突破,今年有怎样的安排?
黄浦区区长沈山州:今年我们将继续保持“全程冲刺”劲头,新年伊始已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目标,靶向发力。已梳理18个正式项目,全年计划完成旧改征收签约2万户以上。二是明确时序,加快节奏。已排定了春节前、上半年、下半年不同时点的具体目标,第一轮征询、第二轮征询、收尾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全速推进。三是明确方式,精准突破,坚持问题导向,一地一策推进,已全面排定7个毛地项目、6个政企合作项目、4个区级投资项目以及1个区企实施项目。旧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黄浦区最大的民生,也是未来最大的发展,我们集全区之力,全情投入、全力以赴。
记者: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黄浦区是上海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现在剩下的旧改又都是“硬骨头”。啃下这些“硬骨头”,黄浦区会有哪些创新举措?
沈山州:对过去旧改中好的经验,我们将继续复制推广,同时多管齐下、多方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如推行“党建引领旧改全周期”,将在宝兴里地块总结形成的旧改群众“十法”经验推广复制,明确了“旧改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全面推进旧改工作。又如,创新拓展“政企合作”新模式。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在乔家路地块首创“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的旧改新模式,此后又拓展到余庆里地块、新闸路地块(二期)等多个项目。如今,我们将这一新模式从市属国企复制到区属国企,永业集团、外滩投资、金外滩集团、南房集团等4家区属国企均已“加入战团”,既有力推进了旧改,也有利于区属国企的发展成长。再如,我们通过“一地一策”等多种方式稳妥解决毛地处置这一“老大难”,“容积率转移”就是一项创新举措。在成功完成地块内转移、区内地块间转移等做法后,在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积极探索了跨行政区域的容积率转移。复兴东路69号地块,经过市区、政企多方反复协商、多轮价值评估后,已基本明确跨行政区域容积率转移方案,春节后将正式启动该地块第二轮征询签约。
记者:黄浦区旧改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需要保留、保护的历史风貌特别多,这是上海的文化记忆。黄浦区在推进旧改中,如何处理民生保障与文化记忆的关系?
沈山州:是的,黄浦区的旧改地块同保留、保护的风貌区域高度叠合的特征是全市最凸显的,这些空间又是实现城市核心功能的“大衣料子”。截至去年底,黄浦区还剩成片二级旧里38个地块,位于风貌区或风貌保护街坊中的占95%。这些风貌区内的老建筑都是我们这座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但对住在其中的居民来说,居住条件极差。如何妥善处理“文化保护、民生保障、功能提升”三者关系,是黄浦区推进旧改过程中时刻直面的重要命题。
我们的做法是大刀阔斧征收、用心用力保护、精雕细琢规划。民生改善始终放在首位,以规划为引领,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精准实施功能提升。一是前瞻规划布局,在推动旧改跑出“加速度”的同时,聚焦区域形态、风貌肌理、功能结构、公共配套等多个方面,深化研究,推进空间规划布局。如聚焦“十四五”重点发展区域“一带、双核、三区”,着眼进一步提升金融、专业服务、科创服务能级,对外滩“第二立面”、大新天地、北部片区和苏州河沿线等区域深化研究,目前北部片区城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二是精细实施保护,尊重和善待老建筑,更好地为城市保留历史、文化记忆。如115街坊内有两幢文保建筑,分别是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和诞生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都是上海“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在地块改造过程中,我们对这两幢老建筑千方百计开展保护,目前它们已通过平移就位新址,今年将完成修缮布展,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