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近2年时间里,三省一市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个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的政策。
“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在10月15日举行的主题为“开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上咨论坛中,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如是说。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功能区经济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全国1/26的国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上,集聚了全国1/6的人口(2.2亿),产出近全国1/4(23.8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
今年二季度,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由一季度的下降5.7%转为增长0.2%,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上年底的23.9%提高到24.2%,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上走在全国前列。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马春雷说,推进一体化的制度创新,需要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如何让行政分割不成为发展的障碍,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功能区经济。二是生态绿色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发展,能否不成为一对矛盾?三是如何能够攥指成拳,各有特色,既要补短板,又要锻长板。
“我们希望走出一条有行政边界,同时又能够超越行政边界的一体化制度创新。”马春雷说。
但是,在长三角这么大的范围和人群中,在41个地级市中普遍开展制度创新的实验是有难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就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包括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约2413平方公里。
用数据驱动区域一体化
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示范区要打破行政边界、不破行政隶属,探索跨区域一体化治理新机制。
根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示范区的一体化制度创新,重点在于“6+2”。
所谓的“6”,是指示范区要探索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2”是指生态保护、公共信用。
挂牌近一年来,示范区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国家第一个跨省域的空间规划、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实现示范区内人才资质互相认、推出全国首个跨省域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赋予示范区执委会跨行政区域的省级项目管理权限、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体系,统一环境监管执法)……
10月15日,苏浙沪三地的保洁船在太浦河水域联合清理水面浮游植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为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区已经建设了1.0版的大数据治理平台,以监测区域内的要素流动速度、流量、流动成本以及流动方向。
“数据是驱动区域一体化最好的方式。”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张忠伟说,通过实践发现,要素的流动是双向的,是根据市场的跨区域配置资源而实现的。
目前,示范区正在推进“规划新图”“湖畔新绿”“跨界新路”“科创新锐”等项目。其中, 35平方公里的江南水乡客厅,将在明年一季度最终形成总体设计的优化方案;环元荡生态岸线沪苏示范段项目将于10月底竣工。
对于“跨界新路”,示范区主要是力推城市轨道互联互通。其中包括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伸、苏州地铁10号线东延伸和沪嘉城际预留。“我们现在构想能不能两省一市的轨道交通在水乡客厅区域形成握手,形成示范区整个的轨道交通网络。 ”张忠伟说。
“科创新锐”主要是指示范区的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区谋划了三处近期示范片区,分别是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力求在好风景的地方孕育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