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全力推进贯通苏州河两岸步道,苏州河普陀段岸线在中心城区是最多的,断点贯通中的难点如何破解?
8月18日,上海举行第六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普陀区介绍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总长21公里的苏州河普陀段沿岸19个断点已基本打通,年内将全面实现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普陀区建管委主任应明德详细介绍了苏州河贯通的难点和亮点。他表示,苏州河流经中心城区的岸线42公里,普陀区占了一半,共有21公里,其中南岸线6公里,北岸线15公里。苏州河从中心城区蜿蜒而过,两岸基本都是成熟的地块,空间大多狭窄而局促,部门岸线由于被企业或小区阻隔而造成中断。
在普陀段,苏州河北岸院校企业多、南岸居民小区多,穿越居民小区达到14个,贯穿企事业单位7个。沿河空间倾向开放和共享,而居民小区又讲究封闭和安全,是贯通工程推进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难题也可以转化为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的动力和抓手。
贯通工程启动初期,居民中出现了多种声音,有支持的,有坚决不让的,有要求补偿的,就连一些平日热心公益的市民也担心贯通后小区安全问题而有所顾虑。为此,始终坚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指引,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工程建设之中,保障居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推动贯通工程赢得民意、获得民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让居民知情,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土地权属问题是启动之初居民热议的焦点。区建管委牵头,联合区规资局、房管局等职能部门,调取土地权属图纸,开诚布公地向居民详细解说,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以信息的公开透明、态度的不遮不掩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为后续贯通工程推进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是让居民发声,需求导向优化方案。部分小区居民担心岸线开放后小区变得不安全,噪音会增加,属地街道、居委会通过多种形式向居民公开设计方案,让居民充分表达对贯通工程的想法,并及时上传民意。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科学的分析研判,协调小区业主需求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平衡,对品质提升方案进行再优化、再调整。通过优化安全设计方案、加装电子围栏等措施,打消了居民对贯通后小区安全的顾虑。同时,对小区沿河门禁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了可从小区直接进入沿河绿地的可能,方便本小区居民便捷地享受贯通带来的好处。目前,苏堤春晓、河滨香景园、半岛花园、大上海花园、康泰公寓等小区岸线实现了贯通和开放。
三是让居民参与,借助议事平台动员。充分用好普陀特有的“红色议事厅”,居委会搭建平台,在议事厅向居民代表详细解说苏州河普陀段的整体设计思路,全面展示改造效果图,让居民代表对贯通工程有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入的了解。做通思想工作后,居民代表自愿成为“宣讲员”,贯通的好处由居民口口相传,在小区居民群众中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另外,涉及院校、央企、开发地块等岸线贯通推进,通过多轮沟通,上海印钞厂、华政、盐业、烟草储运、贸易学校、江南场等沿线企业对各自围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退让,都对这一民生工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体现了企事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
从已经贯通的岸线来看,苏州河岸线贯通直接提高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河空间品质,呈现了以下亮点:
一是设计多元,空间变化更丰富。在步道建设中,保留原状临水大乔木,借助现状地势,形成了起伏变化、弯曲灵动的滨河步道以及林下空间,提升了行走舒适度。
二是退改“腾地”,亲水赏景更舒适。对原状5.2米标高的一级防汛墙进行退改,打造更多亲水平台,让市民更好地享受苏州河景观,更多地感受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三是布设驿站,公共服务更完善。贯通工程建设中,同步规划推进苏州河岸线党群驿站建设,以“零距离”党建为主线,为每个驿站赋予不同的内涵及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科普等服务。
四是以桥为介,跨河联通更便捷。建设隆德路桥、M50桥等跨河桥梁,实现两岸亲水公共空间联通,并呼应两岸创意人文环境的景观慢行需求,建设沿苏州河的游憩系统。
五是打造绿地,岸线景观更生态。今年重点打造从“长风1号绿地-祁连山南路桥东侧”岸线(岸线公园),岸线全长4.3公里,公园面积共计34.12公顷,建成后将形成苏州河畔靓丽、生态的蓝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