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7月2日上午11时,上海政肃路,一个年轻人拖着拉杆箱走上菜市场一旁的楼梯,他的目的地是藏在二楼的复旦旧书店。
沉重的拉杆箱装满了大部头史学著作,他一踏进书店就取出书放柜台上,径直钻进书的“迷宫”。在这里,五万多册图书像砖石一样垒成“书墙”,蜿蜒曲折。年轻人熟练地寻找着自己的目标,不一会儿书店老板娘张芹回来了,亲切地招呼他“小朋友,你又来了”。
张芹口中的小朋友是书店的老顾客,在这里买了四年的书,看完了卖回店里,再买新的,循环往复像个“旧书店淘金人”。
正如这个年轻人是复旦旧书店的老朋友,对复旦师生和周边居民而言,复旦旧书店、经世书局、鹿鸣书店、志达书店,这些书店宛若旧友。
这四家书店彼此间的距离不超过350米,用不同的方式滋养着同一个文化圈。
复旦旧书店:菜市场旁,“大海捞针”的乐趣与书籍罕见度
政肃路是一条老街,街上有麻辣烫、鸡公煲等小餐馆,也有菜市场、旅店、网吧,还有复旦旧书店。
藏在政肃路老街二楼的复旦旧书店。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从菜市场一旁的楼梯走上二楼,就是复旦旧书店。店里的五万多册图书,能让任何一个人沉浸于书海,暂时与世隔绝。
“来买书大多成了好朋友,有时候不买书也会绕过来和我们聊聊。”张芹和丈夫张强在这里干了20年,留下了太多记忆深刻的老朋友。此时张强正在店外搬书,他今天刚出门收了5公斤旧书。
擦了把汗,张强说起这20年经历,他原本就职的书店专卖教材,那家书店倒了后他就把地方租下来,开始卖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史哲旧书。
旧书店开张不久,就碰上了网购经济的冲击,2011年张强尝试着在孔夫子旧书网开了网店,收入可观,然而精力有限,实体店业绩反而持续下滑。最终,他和妻子下定决心,关了网店,一心做好实体店。
复旦旧书店“迷宫”俯视图。
“说到底因为我比较传统,总觉得看电子书只能叫做浏览,你得捧着书一页页翻才叫阅读。”在张强看来,阅读本身离不开书的载体,而找书也自然成了一种乐趣。
为了维持这样的乐趣,张强的店有一些小心思。走进书店的人往往进店第一句就问,“老板,你这里有没有这本书,在哪里有。”而张强只回答有或没有,但从不指点迷津,他选择让顾客在书海里慢慢寻找。
“现在很多人看书太功利了,只看有用的书,结果知识面越看越窄了。”在张强的书店,顾客找书得看运气,而在找的过程中可能反而和其他书籍“对上了眼”,就能多看“杂书”,扩展阅读的广度。
吸引顾客的除了这“大海捞针”的乐趣,还有就是书籍的罕见度。记者在其中发现了上海各区区志、古董拍卖年鉴、辛亥革命回忆录等。此外价格也是个显著优势,这里大部分书的价格都在5元到20元不等,就算是系列书籍卖价稍高,也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因此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旧书店部分藏书。
然而复旦因疫情“闭校”至今,顾客里少了很多学生们的身影,多了不少打卡人。
“年初的时候突然有个网站,评我们是最美书店,之后就经常有人来打卡拍照了。”但在张芹看来,这些流量并未“变现”,打卡的人们往往拍完照就走了并不热衷于购买书籍,而真正爱书的人也无暇拍照。
让张强觉得有些失落的,不仅是爱看书的人少了,更是实体书店也少了。他扳着指头说起曾经为邻的书店,就像念叨老友,“左岸、心平、学人、庆云书店等等,南区一条街还在的时候,复旦周边最多有近20家书店,大小规模齐全,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去串门,后来先是南区一条街没了,然后卖书的改卖衣服了,路过的时候心里就有点失落。”
旧书店内顾客正在翻阅书籍。
正说着话,一位家长进来询问是否有卖教材,张强说二手书店教材不多,但一旁的经世书局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店里都是品质优良的正版教材,“你出门左拐沿着政肃路一直走到国年路再右拐就到了,5分钟的路。”
在张强看来,复旦周边剩下的书店就四家了,也经常互通有无,碰上对口的顾客就相互推荐,算是抱团取暖了,“我还是相信实体书店有网络替代不了的东西,在这里你会慢下来,去年的时候我们的营业额到达鼎盛也能证明这一点,所以我要把这家店开下去,一家小小的书店可以辐射一片区域。”
鹿鸣书店:藏于写字楼,学术书店在自己的领域做深做透
同样隐藏在楼内的,还有鹿鸣书店。
这家书店主营高端人文社科学术类专业书籍,原本开设在复旦南区生活区内,因为复旦整体规划土地回收,2019年8月搬迁至南区门口的复华科技写字楼二楼。
搬到写字楼二楼的鹿鸣书店内景。
一晃眼走过了23个年头。“今年可能是我们碰到最大的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店长顾振涛说。6月22日,记者走进如今只有一个会议室大小的书店,书店内靠近窗台的地方有一张桌椅,店内只有老板的孩子坐在一旁学习功课。
顾振涛说,“搬家”之后位置更加隐蔽了,若不是有人指引或者老顾客,都不知道写字楼里藏了家书店,“最近店里会稍微有几个访客,大多是毕业生前来拍照留念的,之前几个月完全看不到人。”
目前,支撑顾振涛把店开下去的主要来自一些大学文史学院和研究院的书籍订单。“复旦还有很多高校给我们的支持都是实打实的。”顾振涛感激地表示,最近的一个订单就是古文字研究中心5月份发来的,包含100多种总价值5万余元的图书,让他们能成功地挺过几个月。
鹿鸣书店内景。
高校们的支持也源自鹿鸣书店的特色。顾振涛是复旦中文系的研究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在学术圈丰富的人脉资源,擅长于选择专业性强的书籍,一些市面上少见的历史著作能及时更新。而在和专业化的顾客沟通的过程中,也拓展了书店购书的渠道。
“学术书店要生存下来没有灵丹妙药,要想突围,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做深做透。”店内人烟寥寥,顾振涛虽深感压力,却并不十分悲观,他深信自己的经营之道。
经世书局:搬到图书馆隔壁,坚持品质拓展业态
有做深原领域的,自然也有拓宽新业态的。
6月18日,经世书局在国年路286号开始了试营业。从国权路搬迁到复旦文科图书馆隔壁,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书店焕发新机。
搬到复旦文科图书馆隔壁的经世书局新址。
踏进大门,是鳞次栉比的书,在入口的右侧设有咖啡制作台,为满屋墨香注入咖啡的醇香。沿着楼梯走上二层,宽敞舒适的卡座旁设有复旦校名文创产品展示台,从二楼推门而出,露台上的绣球花正值花期。
经世书局里正值花期的绣球花。
6月22日上午9时30分,书店刚一开门营业,一楼座位区两名少年已经摊开了满桌的书本学习。书店总经理马勇华在二楼的会议室里说起了经世书局的“搬家路”。
一趟搬家路耗时近半年,这是最初马勇华没想到的。1月17日经世书局正式在国权路关闭店铺,将所有书籍封存于工会展厅,随即动工,原本想着春节后“快马加鞭”,谁料新冠肺炎疫情一来,工期停滞,直到清明之后才正式复工恢复建设。
这意外促成了经世书局的特殊之处——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如今的书局由集装箱房构成,正门是木质的,走到侧面就能看见黑色集装箱的侧影,也让书店增添了一丝现代工业化气息。
建筑焕新,连带着业态升级。
如今的经世书局从最初传统的单一图书售卖,已经转型成为“图书+咖啡轻食+文创”的三合一模式,这样的转型升级也是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早在2015年尚在国权路时,经世书局就探索增设了书店咖啡空间,此次增设的文创产品目前仅围绕复旦周边,未来准备推出以经世书局为主题的周边产品。
经世书局二楼卡座及文创区。
经世书局咖啡角。
虽有创新,目的却离不开守正。
6月15日,经世书局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试营业的消息,这则消息阅读量近万,是公众号开设以来阅读量最高的一条,其中有不少复旦校友前来留言。在评论区置顶,一名网友写道,“必须去捧场,希望不要变成网红。”对此,经世书局在回复中写到,“谢谢捧场,我们会坚持图书品质,不过度营销。”
如今,试营业的书店中除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重点书籍,还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方专架,试营业期间库存已达1.3万种。做好书、卖好书依旧是这家书店的“初心”。
既已开业,便有营收。试营业期间,书店的收入稳步上升,恢复了去年同期的50%。在马勇华看来,剩余的50%何时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旦大学何时复课。
经世书局是家专业高校书店,提供文理工等综合学术书目,由于20多年来的延续也“小名气”,此前除了复旦师生,不少来学术交流的学者都会慕名而来。
经世书局试营业期间一楼也有学生在自习。
如今客流减半,马勇华对咖啡销售抱有很高的期望,由于新店与复旦文科图书馆为邻,一旦学校复课,定会有没能抢到图书馆坐席的同学前来自习,为此经世书局准备了一楼空间的两张大桌作为提供给学生们的便利。
对于二楼的卡座和露台,马勇华准备尝试进行最低消费制,“因为免费的东西无法长久,而作为一家书店我们要谋生存起码要实现收支平衡。”
志达书店:国内首家无人书店,618销量进入线上书店前三
经世书局走上了业态拓展之路,而它曾经位于国权路的老邻居——志达书店,则大步子“上线”。
志达书店转型成天猫未来店。
开店14年,这家原本专卖各类教辅用书考试教材的书店,在2018年迎来了大变革,和阿里合作成为国内首家“新零售+”无人书店。
“无人书店”由天猫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每本书后面都贴着一个RFID标签,就是这本书唯一的ID,当顾客走到结算区时,不论将书拿在手里,还是放在包里,扫描设备都可以捕捉这个二维码,自动识别商品数量、价格以及对应的优惠信息,在顾客关联淘宝或支付宝账号、开启免密支付功能的前提下,即可实现无感支付。
尽管如此,志达书店还保留了二维码支付和传统的收银通道。店员沈女士告诉记者,消费者如果不肯接受免密支付或刷脸支付,可以使用二维码支付,小朋友和老年人也可以通过收银员买书。
志达书店内景。
线下店大变革,线上店则收入喜人。7月2日,记者从店员口中获悉,“上线”后的天猫志达书店专营店,在此次618大促中销量进入线上书店前三。
原来,改革后的线下书店加入了大量童书和大众通识读物,文史哲类书目也日益丰富,逐渐成为了一家综合性书店。而大量专业教辅用书、考试教材则“全员上线”,沈女士说考试教材用户定位明确,年年都有客户群,因而带动了销量,非常喜人。尽管线下店的销售额远不及线上,但也已经成为了“志达”这个品牌的文化展示厅。
志达书店内景。
书韵飘香,守正创新,殊途同归。四家实体书店坚守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求生路,更是守着复旦文化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书店是文化密不可分的载体之一。这些经历了10年、20年还愿继续开设下去的书店们,也共同塑造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