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网站公布了《上海市普陀区单元规划(含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从6月1日到30日期间,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此次规划范围是整个普陀区行政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55.5平方千米。规划范围内下辖8个街道和2个镇,分别为长寿路街道、曹杨新村街道、长风新村街道、宜川路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真如镇街道、万里街道、长征镇和桃浦镇。
记者了解到,作为普陀区新一轮的单元规划,《上海市普陀区单元规划(含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主要围绕市级总体规划“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三大目标,重点关注区域核心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地区转型、公共绿地、公共服务和租赁住房六个方面。
新一轮发展中,普陀主要发挥以下五大功能定位:一是西北门户,突出沪宁廊道门户优势,提升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二是智慧城区,推动桃浦地区由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为科技创新产业;三是商贸和文化,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丰富文化活动,激发城市活力;四是苏河风貌,依托民族工业风貌特色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五是生态居住,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形成全新空间格局
普陀区是上海西北重要门户,是中心城区中以转型发展为引导,以近代民族工业建筑景观为代表的苏州河特色风貌区,集聚现代商贸、智慧产业、文化创意等功能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在“上海2035”的总目标下,普陀区从区域视角、创新视角、苏河视角3个角度提出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具体包括: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承载区,普陀区是西北门户与副中心驱动下的长三角科创与商贸中心;作为转型引领的智能创意城区,普陀区是转型引领下的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智能生活社区;作为世界级的都市滨水区,普陀区是塑造功能复合、标志突出的都市滨水空间。通过这三个目标定位,来实现普陀区提出的宜居、宜创、宜业目标愿景。
空间布局在契合主城区整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深化延续“一轴两翼”的空间结构,同时突出发展重点、强化轨道交通引导,构建普陀区“文化之弓、智慧之箭、未来之心”的空间格局。
文化之弓:苏州河生态文化休闲带,秉承“一江一河”为世界滨水区的理念,提高苏州河沿线在全区的战略地位,重点在天际轮廓、滨水界面、步行体系、公共空间、文化建筑等方面加强。
智慧之箭:智慧创新综合发展走廊,契合主城区空间格局;以11号线为依托,串联西北方向的重要功能区;引领普陀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轴线长,辐射范围广。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道路的连通。
未来之心: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承载区,强化真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承载区、城市副中心的中心职能。
重点地区加快转型
立足于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实现新发展。高标准打造上海创新创业重要节点、现代商贸功能承载地、上海并购金融集聚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商贸科技为主导,着力增强商贸、科技、金融功能,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
新一轮规划中,大桃浦地区、长征地区以及新曹杨地区等重点地区转型将加快。发挥桃浦智创城4.2平方千米核心区的辐射效应,带动东面3.7平方千米拓展区的土地收储和环境配套,功能定位为智慧研发拓展区,建设成为交通便捷、环境宜人、配套设施完善的以居住为主,兼有都市型工业及教育科研功能的综合社区;同时推动桃浦西的转型发展包括新杨、未来岛的能级提升,槎浦地区的转型发展,推动西北保税物流园区升级扩容,发展跨境电商、贸易进口、艺术品交易等,功能定位为智慧商贸物流区。
长征地区和新曹杨地区未来功能定位为商业办公和科技研发。
真如城市副中心体现繁荣繁华,辐射中心城西北部地区,承担商务贸易、综合枢纽职能。提升整体服务能级及辐射能级,加强轨道交通的支撑。
苏州河沿线体现文化风貌,整合长风生态商务区、长风公园、月星环球港、沿内环商圈、沿苏州河绿地形成生态活力的滨水风貌区。
其他居住区体现生态宜居,建设宜创宜业宜居的生态示范区。
突出城市宜居功能
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约128万人。至2035年,普陀区常住人口规模130万左右,劳动年龄段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0%。通过高品质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吸引青年人才、创新型人才入住普陀,引导地区人口结构优化。通过城市更新,对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镇进行适当疏解,有序调节人口布局。
落实15分钟生活网,营造乐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目标一:打造康乐多样的社区文化。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按照标准优先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基础保障性需求,并结合居民需求考虑增加棋牌室和阅览室等丰富文化生活的品质提升类设施。
目标二:打造老有所养的乐龄生活。按标准配置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室,全面覆盖老人保健康复、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
目标三:建设无处不在的健身空间,应对现代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构建多样化、无处不在的健身休闲空间,覆盖从儿童到老人各个年龄阶段,从基础健身到专业训练等各类全民健身需求。
加强租赁住房规划,为满足创新群体和青年就业人口的居住需求。重点在真如、真北、桃浦、长风等就业集聚区加大租赁性住房、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鼓励利用存量中小套型住宅转化为公共租赁房。至2035年,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达到20%以上,中小套型住房占总套数的比例不低于70%。另外,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租赁房。鼓励建设多类型、多标准的公共租赁房,适当布置人才公寓、工人宿舍和廉租房等,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