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景区的游船已经重新开放。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当朱家角景区办通知商户准备复工手续时,不少商户摩拳擦掌。
朱林娟是东井街上“沈阿婆粽子”店的老板娘。她说,去年每天包粽子要用掉200多斤大米,现在一天只用掉20-30斤,但相比前阵子,已有了好转,不少老顾客打电话、发微信来买货。
朱家角古镇是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镇之一。往日周末,市民涌来这里,逛老街,吃特色阿婆粽,泛舟淀浦河上,一派江南古镇风情。
因疫情沉寂了近两个月后,3月20日,朱家角古镇景区重开。4月17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线下客流有限,但创新为古镇带来了新活力——就在前几日,一场云端音乐会《牡丹亭》在古镇课植园直播,在B站收获超高人气。
从线上带货到云端音乐会,这个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内,传统与现代正不断碰撞交融。
老商户的坚守和变通
掏出手机,一分钟内,市民周先生完成了一家4人的预约,进入古镇。
目前,古镇景区实行网上实名预约制,将每天的人流限制在了1.5万人次,通过“朱家角发布”或者“朱家角旅游”微信公众号,单人最多可为5名游客预约。预约成功后,游客出示二维码、随身码绿码,经过工作人员核对无误、体温测量无异常,佩戴口罩进入景区。
游客需在入口处进行体温检测。
而从前,每天游客数量在3万人次左右,节假日高峰可达七八万人次。景区办负责人顾建弟说,不少商铺在过年前囤积了不少食材,但没想到遇上疫情,导致闭园关店。
因此,当景区办通知商户准备复工手续时,不少商户都摩拳擦掌,期待能够挽回部分损失。目前景区内商铺复工率已达90%。
线上是商家们嗅到的新机遇。
饭馆“隐石佳”老板陈孝本已经在朱家角古镇打拼十年,目前营业额不到此前两成,店铺租期未到,还有装修成本,他必须坚持下去。
原本店里有15名员工,为了继续运营,他辞退了6人。为了开源,他与朋友在朋友圈开卖家乡安徽宣城的鸡蛋和鸭蛋,“每周寄一次,赚个工资钱吧。”
放生桥边的一家臭豆腐店门口。
朱家角有36座名称存档的古桥,其中名气最响、人流最集中的是放生桥。放生桥是上海最大的五孔古石桥,有上海第一古桥之称。
在这座古意盎然的桥边,一些商家早已与线上经济接轨。
桥边的肉脯食品店“霁月台”已运营近4年。店长莫莫介绍,与疫情前比,店铺除了缩短营业时间,取消试吃,没有太大变化。“我们有微信公众号、大众点评等线上推广渠道。如果顾客无法前来,可以在微信上下单,工作人员会将肉脯真空包装进行快递。”
“霁月台”对面有一家满记甜品,因为临河近桥,不少客人坐在室外闲聊。来自长宁的王先生就趁空驱车前来散心,在放生桥前品尝一下甜食,“不只是吃,主要是想来古镇放松一下,感受那种复苏的气氛。”他说。
顾客在满记甜品外设餐桌享用饮品。
满记甜品推出的优惠活动吸引了不少顾客。
满记甜品位于朱家角中南朱里雅集商圈,为了帮助商圈内的店铺度过难关,商圈运营方一名负责人介绍,他们专门在大众点评App上整合特色商铺,统一宣传运营,提升线上流量。
传统文化走向年轻受众
作为朱家角古镇的著名景点,向来有“去了朱家角,必去课植园”的说法。
4月12日晚,一场云端音乐会在此上演直播,与上万网友通过云端相连。
这场“复苏·阅读:水磨新调2020春季园林音乐会”在大雨与雷声中开启,昆曲演员张军撑着油纸伞出场,键盘、琴箫、小提琴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同框入画。演员们统一着白色衫裤,围绕课植园凉亭和水池表演,近百台摄像机环置360度捕捉演员影像。雨停时,伴随着晚风,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课植园位于朱家角镇北首西井街,环境幽静,是古镇上最大的私人庄园式园林建筑,因民国时期的园主是马维骐,故俗称“马家花园”。如今,这座园林已成为文化试验场。
2012年,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来到课植园,园林实景就是舞台,观众临水听曲,杜丽娘的桥上娇唤,柳梦梅的池边痛吟,虚实刚柔之间,让观众横生“戏我难分”的喟叹。
古镇老街已经有不少游客光顾。
由于疫情期间一直闭园,曾在课植园演了200多场《牡丹亭》的张军想到了新思路:将昆曲与园林实景相结合,通过云端与观众共享。
音乐会以《自然的力量》《生命的礼赞》《永恒的希望》三个乐章展开,1小时37分钟的直播,张军一人从头唱到尾,演绎《长刀大弓》《新懒画眉》《长情歌》等作品。
这场云端音乐会最终在B站获得近3万人气值,不少95、00后观众更是第一次欣赏昆曲,不少网友发布弹幕“期待看现场版”“等恢复演出一定要再去看牡丹亭”。
云上音乐会《牡丹亭》直播。 @昆曲张军 图
从云端音乐会到线上销售,朱家角这个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在疫情下开始了新的探索,不管是代表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乃至海派文化的《牡丹亭》直播,还是阿婆肉粽的网上订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和变通都在这里得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