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市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杨浦新一轮宝贵发展机遇。近年来,四平路街道坚持以“文化受众”为发力点和落脚点,把文化元素融入“睦邻家园,精品四平”建设,打响“环同济”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让“老工人新村”焕发人文活力,确保《杨浦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创新文化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四平社区全面贯彻、迅速落地、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街道相继获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2020年度)”“2017-2020年度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街道图书馆连续八年荣获“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坚持惠民导向,提高社区文化服务“准度”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街道不断加强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个性化”“多元化”。积极打造“四平云文化”,利用NICE四平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线上服务,让居民宅在家就能享受优质文化体验。加强三级“精准”供给,实现社区文化服务“个性化”定制、“菜单式”服务和“订单式”配送,提升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效能。实施标准化改造,为23家居民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统一配制电脑、投影仪等硬件,确保居民区文化活动线上全覆盖,线下有空间,有效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加强阵地建设,增大社区文化服务“密度”
针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与居民需求有差距等现状,街道建设完善了“社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扩大服务半径、丰富服务内涵,补上“最后一公里”短板。精心打造“四平非遗展厅”,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江南丝竹、海派布艺、瓷刻等非遗保护项目的知晓率和传播度,引导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贴近百姓日常。改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升图书馆能级,成立“环同济悦读会”文化联盟,打造“国学讲堂”“孟母讲堂”“巧手小鲁班”“书香四平读书班”等系列公益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扩大文化资源服务社区覆盖面。引入现代街头“涂鸦”文化,邀请专业艺术团队对社区围墙进行墙绘,用“潮”文化展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大提升传统文化阵地“颜值”,使老弄堂有了“新面子”,老社区焕发新光彩。
打响“环同济”品牌,提升社区文化服务“热度”
街道始终坚持“三区联动、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同济大学资源丰富、创新活跃、人才集聚的优势,着力打造“环同济街校文化圈”,全面激发高校文化创新的引领活力和不竭动力。比如,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打造“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创设计企业,形成了上海乃至全国“科创+文创”的独特品牌。依托“环同济设计之都”载体,邀请同济大学艺术家进社区,因地制宜将10座公共电话亭打造成全国首创的“街头微型美术馆”,将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口袋花园”“圈圈王国”等100余处微更新、微改造,让文化走上街头、融入生活。在接地气的睦邻中心举办高大上的人工智能赋能社区研讨会,吴志强院士主动参加,展示了创新文化在社区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对“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实践。
弘扬传统文化,彰显社区文化服务“亮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街道打造“元宵行街会”“上海市布艺(创意)大赛”“江南丝竹”等系列传统文化品牌,凸显“人文四平”特色,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已举办十五届的“元宵行街会”,参与面已从杨浦拓展到长三角,其独具特色的行街表演方式广受好评,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首屈一指的节庆文化品牌。街道一直致力传承保护和发展杨浦百年非遗“江南丝竹”,精心培育了四平青年江南丝竹队,曾代表上海参加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展演并获优秀展演奖,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街道还连续举办了两届“十指春风 布艺掇英”——上海市布艺(创意)作品大赛,在全市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爱好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如今“元宵行街会”“舌尖上的四平”“布艺作品展”“睦邻文化节”等均已成为社区居民翘首期盼的文化盛宴,为四平成为传统文化涵养地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打造文化品牌既要久久为功,也要只争朝夕。街道将在区委、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旅游局的领导下,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坚持社会评价是第一评价、群众感受是第一感受,不断增加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引领社会正能量,以文化提升党群凝聚力,以文化满足群众新需求,以文化创造生活高品质,把四平建设成为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令人向往、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文化高地,为杨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营造一流环境,为杨浦建设“三区一基地”和创新文化承载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