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首个全浮隔振歌剧院在上海落成,未来还有人脸识别等服务)
上音歌剧院外景。本文图均为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 供图
上海再添一座新文化地标建筑。
8月7日下午,上音歌剧院的首次通气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上音歌剧院坐落于商业繁华的淮海路,闹中取静。澎湃新闻()记者从通气会获悉,歌剧院共8层(地下3层,地上5层),拥有1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厅和歌剧、管弦乐、合唱和民乐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预计8月下旬开始试运营。
为了保证一流的声学效果,上音歌剧院采用全浮隔振技术,这在国内歌剧院领域尚属首次。未来,歌剧院将集专业歌剧演出与教学于一体,剧场管理还将在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等方面进行探索。
上音歌剧院外景。
打造闹市中的“静地”
8月7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提前探营上音歌剧院。
走进剧院,映入眼前的是一片蓝色的观众席,1200座的观众厅采用马蹄形布局,让观众的观演感受更为贴近舞台。剧场里点点星光交相辉映,观众座椅后背都配备了多媒体触摸屏,可提供多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这一技术更是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国际级的歌剧院同步。
众所周知,歌剧院这样的建筑对声学要求极高。此次负责打造这片闹市中的“静地”的是上海建工四建集团。
上音歌剧院外景。
据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上音歌剧院项目总工程师付虎成介绍,为保证一流的声学效果,建筑由外到内,自下至上,利用先进的建造技术进行“全副武装”。由于紧邻地铁1号线,地铁经过时产生的振动会形成结构噪声,影响声学效果。工程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将观众厅、舞台、乐池以及大型管弦乐排演教室和民族乐排演教室通过底部的隔振弹簧与下部结构分离开来,形成一个浮动体系,有效降低地铁振动造成的影响。
另外,建筑内部分功能部位的墙体按“五层夹心”搭建,即双层混凝土砌块墙体,中间空腔填充矿棉,墙体内外表面再用厚砂浆抹面,总厚度达到500毫米,理论隔声量可超过75分贝。
为满足不同演出形式的声学要求,观众厅使用可升降顶棚,3米的升降范围提供2000立方米的可变体积,实现不同混响时间。装饰面采用固定式的木质反射面以及木质透声格栅等,形成可调吸声帘幕。正是多方位对音质的呵护,使得上音歌剧院能够最高保真地展现自然原声。
除了紧邻地铁,上音歌剧院附近还坐落着不少优秀历史建筑,文明施工要求非常高。
上音歌剧院外景。
为此,项目部使用混凝土静力切割技术和混凝土静态爆破技术,在无声音、无振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实现混凝土构件的破碎拆除,同时引入多种移动式降尘设备,与在线扬尘噪声监测系统联动,实现自动喷淋。
按照“三级降噪”施工理念,项目部为大噪声源设备配备了隔声罩,并在靠近教学楼处安装固定隔声屏,降低施工对教学的影响。
上音歌剧院内景。
系列原创歌剧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8月下旬,上音歌剧院将开始试运营。
当天通气会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围绕“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进一步介绍了上音歌剧院社会意义、文化贡献以及未来定位。
上音歌剧院内景。
歌剧院旨在充分整合上音优质资源,展示上音教学、国际化办学、创作实践的成果,同时引进国外优秀歌剧制作,孵化更多国内原创作品,对上海歌剧的普及、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并且会以专业的运营团队,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通气会传出消息,上音歌剧院的开幕演出已经确定。上海音乐学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优秀的原创作品,其中包括民族歌剧《贺渌汀》、集合新中国优秀音乐作品展示的《五星出东方》、纪念上海解放的音乐剧《春上海1949》,上音歌剧院将用这些作品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除了上音自己的原创作品以外,金秋十月,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将携莫扎特的两部歌剧《魔笛》和《假扮园丁的姑娘》将亮相上音歌剧院。这也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成立两百多年来,首次集结全院最全阵容携歌剧制作访华。
上音歌剧院内景。
随着5G时代的开启,在智能剧场运营上,上音歌剧院的运营者也做了一些展望。在未来的剧场管理中,剧场有望采用人脸识别、智能停车等服务,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整合周边商圈资源,为观众营造更便捷、更温馨的观剧体验,让上音歌剧院成为一个真正“有温度”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