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仓库变身公共文化空间)
建于1927年的木结构仓库 /晨报记者 任国强
黄浦滨江,外马路西侧,一幢年近百岁的双顶山墙老建筑——新昌仓库矗立于此。建于1927年的它,曾是上海大亨黄金荣的私家粮仓,也是黄浦江边唯一一座木结构的仓库。而今,作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原样保留的它转型成了黄浦江畔的公共文化空间,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并将对内部功能进行升级,成为黄浦滨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百岁仓库原样保护
一艘艘渡轮和驳船从黄浦江面上驶过,沿江的步道上穿梭着三三两两的行人。步道外围,那条名叫“外马路”的双向车道看起来并不宽,路的西侧是一排看似寻常的多层建筑,其中一座淡蓝色两层小楼的外观略为特别,有两个坡顶。
时光倒退至上世纪20年代末,上海的沙船业在黄浦江沿岸欣欣向荣,江边都是泊船码头,隔开一条窄小的道路,就是成行排开的各种仓库,其中不少属于上海大亨黄金荣,那座有两个坡顶的小楼就是其一。工人们把沙船运送的粮食以及棉花、木材等物资堆放在这里,等候东家安排使用。
随着城市面貌的发展变化,后来这一片仓库只留下了这一幢楼,并且迎来了修旧如旧的命运,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成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记载名称为新昌仓库,又名黄金荣仓库。
从外马路1178号大门走进小楼,楼内的建筑细节似乎还定格在过去的时光中。抬头向上,可以看到木条拼成的斜坡屋顶。根根木梁组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对屋顶进行支撑,框架清晰可见,没有任何其他材料遮挡。房间里的梁柱也是木质的,柱子还散发着淡淡的桐油味。转角处,一楼通往二楼的木梯坡度较缓,每一格楼梯都很宽。
屋顶梁柱楼梯都是原物
上海代代传承文化传媒公司执行总裁路芳告诉记者,这幢楼里的文化生活空间由其所在企业打造,但屋顶、梁柱、楼梯都是黄金荣仓库时期的原物,在修旧如旧中保持了原样。
“整幢楼的双顶山墙结构由128根木桩支持而成。为了防腐,屋里的桩柱以前都用桐油泡过。不久前企业对其进行保护时,又刷了一次桐油。通往二楼的楼梯也是实木的,配了牢固的杨松地板。楼梯设计得宽,是为了让码头工人搬东西时好走些。”
在这幢寻得到过去气息的小楼里,与粮仓时期不同的,是把大通铺结构改成了许多个大小不同的空间,用墙隔断。这样一幢年近百岁的老仓库,而今作何使用?路芳介绍,2006年保护性开发完成后,这里一直作为文化创意园区使用,为文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2018年,她所在的公司入驻这里,在一楼辟出区域,打造了一片名为“中府文化生活馆”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用来堆放物资的仓库造型简洁、布置简单,与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所需的雅致氛围相去甚远,那么这片空间是如何转型的呢?代代传承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梁晓娟透露,公司从各处收集来一些珍贵的老材料,“组物成境”,重新布置场景,整体氛围就不一样了。空间的入口是石库门,过道是青石板地砖,两侧是老杉木柱子,过道顶上是木椽子,一组江南风格的长廊就此组建而成。
步入四方形的大面积活动区域,四周墙上全嵌着隼牟结构的细格纹窗,格纹下部是东阳木雕画。活动区中央,一张张长方形的半桌和文旦椅搭配,组成中式课堂风格的学习空间。沿东墙设置了4间城市书房,全用苎麻布门帘遮挡。书房的隔墙之间还有园林式镂空花窗,以显通透。
再看四周的摆设,走的也是古风路线。梁晓娟告诉记者,和一般展馆陈列的民俗器具相比,这里的饰物全部选用文人之器,提升格调和参观价值。
还将打造文化演艺舞台
这片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如今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供市民游客参观,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市民通过企业官微等渠道看到活动通知后,可以报名参与。每逢活动日,人们按照主办方要求,穿上具有中式元素的服装,在这里插花、写经、诵读、听课,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后,这里还将推出文化演艺、文体项目、研学游学等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黄浦滨江地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此外,还将被打造成一座文化演艺舞台,未来将兼具小戏台的功能。
路芳说:“老仓库附近原本是市井杂乱生活区,随着旧改推进,周边乱象陆续清空,变得整洁多了。相信今后环境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