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一座产业园区提前“满租”,为何这个镇农民的分红也涨了?)
最近,在闵行华漕镇,北青公路北侧,旭华商务园区三期工程启动建设,计划明年6月建成交付3栋商务楼。让人惊讶的是,眼下,虽然工地还在建设,但3栋楼的招商意向已提前确定完成,实现“满租”。作为这个园区的业主,华漕镇所有农民一年将新增租金收入3500万元。
与此同时,这几天,华漕王泥浜村的金爱芳和全村村民也陆续领到农龄分红,总计140万元。“去年,镇级农民长效增收平台总计向16个村分红3500万元,今年,随着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预计分红可增加到6800万元,以后会越来越好。”华漕镇副镇长喻文熙说,目前,全镇农民持有商务楼、产业园等5个存量平台项目,还有旭华三期等3个在建项目,预计到明年,物业总量将增至38万平方米,一年总收入可达1.8亿元。
“关”“拆”曾经带来阵痛
实际上,两年前,当地农村干部还不敢想像现在的情形。据介绍,2015年10月以来,华漕镇共拆除违建322万平方米、实现土地减量化1856亩、关停并转“三高一低”企业850家,在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关”和“拆”也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阵痛。比如纪王村,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2086万元,到2017年仅为941万元,减少55%。“产业兴旺,才能带动乡村振兴。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进而增加农民的获得感?”这成了华漕镇的一道重要课题。
为此,该镇党政领导班子深入16个村调查,找到原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盈亏不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据统计,在全镇16个村中,集体资产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仅4个村,2017年收入最多的村为6600多万元,但最少的仅380多万元,2016年来有3—5个村收不抵支。村级资产管理粗放单一,后劲不足。各村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和厂房出租,但持有的物业布局散、质量差、产业门槛低、业态能级低,后续增收难以为继。
其中,还有个特别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包括旭华商务园一期、二期在内的5个存量平台项目,总面积在16.8万平方米,虽然被纳入镇级长效增收平台,但全镇只有部分村、部分村民入股,又引入社会资本、银行贷款,最终,实际收益率低于当初承诺的8%分红比例,甚至出现“贷款分红”的情况,导致了不公平、不平衡的矛盾。
华漕镇探索破解农村集体经济长效增收瓶颈,首先从改革重组长效增收平台入手。2017年,华漕镇顶住压力,清退5个存量项目中的农民个人股权1.56亿元,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将原来“个人入股、局部村入股、银行贷款融资入股”转为全部由16个村集体和镇级平台共同入股,各村和镇级平台为此筹款3.7亿元。新建的3个资产项目秉承“全镇发展一盘棋”的理念,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注资,各村村民均按农龄折算入股。也就是说,如今,全镇农民不用掏一分钱股金,就共同持有8个地块38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和产业园。
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这8个镇级统筹的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大虹桥地区的区位优势,在业态上主动承接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等溢出效应,前5个项目重在商业和商务办公,新建的3个项目则定位于大健康产业,服务于附近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科学精准的产业定位,使农民持有的物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针对各村剩余的存量厂房,华漕镇积极争取政策进行二次改造,克服“低、小、散、乱”,引入商务贸易小总部、星级酒店、商务办公等新型项目。“在区、镇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村通过二次改造建成2.2万平方米厂房,租金收入从200万元增至900万元!”华漕村党总支书记李蓓说,村里还从私人业主手里回购集体土地上的厂房,使4.2万平方米厂房“物归原主”,预计到2021年可以增加1200—1300万元收益。据初步统计,通过二次改造和存量回购,华漕镇16个村共持有的物业总量已达80多万平方米,其中65万平方米已对外出租,平均租金水平同比增长33%。
“做大蛋糕”的同时,监管也要跟上。现在,华漕镇全面实行“村财镇管”,并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导向和监管要求,规范项目的准入、审核、验收流程,改变以往“小、散、乱、差”的状态。镇级农民长效增收平台还每年出资,送健康、送养老、送教育下乡,提升百姓获得感,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拆违之后,我们最先感受到的是环境变美,现在,还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华漕村村民苏琥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房子对外出租,一间房每月租金在400—500元,现在平均都涨到1500—1700元了,是以前的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