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风貌怎么留?看这些城管如何为老建筑“看家护院”)
古色古香的砖木屋顶冒出“露天阳台”;公用楼梯变身“厨房间”…… 上海不仅有浦江两岸的摩天大楼,也有梧桐树下的小洋房、里弄小巷的石库门。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违法建筑,影响城市风貌的保留和保护。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18年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获悉,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支支“专家型”城管队伍正不断涌现。他们不仅对老建筑进行日常巡逻,还熟知老建筑的一砖一瓦,通过拆、建、管、治综合施策,为老建筑“看家护院”。
不仅会“拆”,更会“修修补补”
徐汇衡复风貌区位于天平街道,是中心城区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风貌区,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美誉。但在衡复风貌区,违法建筑的数量也一度较多。
徐汇衡复风貌区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美誉
天平街道城管中队队长郭铁超告诉记者,老建筑大多“年事已高”,部分违法建筑附着在房屋原有结构上方,贸然拆除易让老建筑伤筋动骨。每次拆除违法建筑前,城管中队都要和当地房管、规划等部门确定具体方案,部分和承重结构连接极为紧密的违法建筑暂缓拆除。
传统观念里,城管就像“拆迁大队”,只懂得拆,却不懂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在郭铁超的带领下,天平街道的城管队员都不断自学房屋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拆、建、管、治综合施策,为老建筑“看家护院”。
例如在优秀历史建筑克莱门公寓中,曾有30余处违法建筑,居民在公共空间内修建卫生间、厨房和阁楼,在花园里也搭起大小不一的棚屋。违法建筑拆除后,部分原有结构遭到破坏,队员自发前往档案馆调取图纸,协助房管部门制定修护方案,还请来不少街道的老居民,通过他们的回忆,描摹出公寓原有的外形。
克莱门公寓中,违法建筑一度密集
修缮后的克莱门公寓
“门把手的材质、外墙的颜色、窗户的形状……只有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才能回忆出老房子的细节。”身为一个房屋领域的“门外汉”,郭铁超屡次登门拜访房屋修缮的专家,学习房屋建造的基本知识,如今的他已经能阅读专业的房屋图纸,还能通过房屋外墙确认建筑风格,成为一名“专家型”城管。
位于高安路78弄的建安公寓由著名法国建筑设计师赉安设计,具有法国古典构图遗韵,是上海市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由于内部违法建筑密集,它成为城管队员亟需啃下的“硬骨头”。
“壁炉、烟囱不能拆;花园的铁栅栏不能改;楼板、楼梁的材料结构都不能变,这样才能保留建筑原有的美观与品味。”郭铁超告诉记者。拆违完成后,城管队员还展开不间断的巡逻和视察,确保修缮后的建筑不会重遭破坏。在“2018年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郭铁超因在城市环境面貌改善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被选为优秀执法中队队长。
让每栋老房子都有“身份证”
上海的老旧建筑数量众多,现有资料被保管在市区两级的城建档案馆内。当江苏路街道城管队员周晔华走进档案室时,发现原始档案中,部分图纸残缺不全,有的用的是外国文字,难以读懂,更有一些老建筑档案已经遗失。
“某些建筑里的违法建筑建造时间较长,和原有建筑已融为一体。”周晔华说。“没有原始档案,对违法建筑的鉴别就存在难度。”
在周晔华所在的江苏路街道,城管队员自发为老建筑设计一张张“身份证”,辖区内所有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每幢都拥有自己的独立档案,记录着它的照片、面积大小、业主人数等基本信息,尽可能还原历史建筑原貌。
江苏路街道的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
“自从老建筑有了‘身份证’,对新增的违法建筑就有了判定依据,更能保护历史建筑不遭新破坏。”周晔华说。
目前,上海已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44条风貌保护道路、确定了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58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在周晔华看来,老建筑的拆违不能简单粗暴“一拆了之”,要根据不同建筑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这不仅需要城管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高效协同的监管机制,让老建筑“一块砖都不能少”。
由于老建筑中居民人数众多,违法建筑往往和居民生活密不可分,城管队员执法时常遇到“情”与“理”的难题。在南京西路街道城管中队副队长周平看来,随着城市管理的方式向精细化不断转变,对历史建筑的管理和保护,也从原先的“靠榔头”逐渐变得更“人性化”。
南京西路街道上的青海路44号大楼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木质楼房,在楼道走廊里、公共平台上,10户居民为了解决上厕所与做饭问题,私自搭建卫生间与厨房,还有的搭建“空中楼阁”和“私人花园”,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青海路44号大楼拆违现场
周平带领街道城管中队尽其所能,为居民做好民生托底保障。例如,帮助条件困难的居民根据政策申请住房补贴,在居民搬离后再拆除原有违法建筑;利用晚上和双休日错峰上门,和居民谈心,让其认识到违法建筑的危害性。最终,按计划快速拆除违法建筑,还居民安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