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2 日,由中城投资、朗诗绿色集团联合承办,蓝光发展协办的“ 2018 外滩金融·房地产投资论坛”在上海举行, 产官学 各界专家聚焦“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专题探讨商用不动产投资机会。会上,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理事长俞斯佳发表了主题为《更新与更新—— 上海城市更新的思考与实践》的演讲。他表示,上海 2035 的目标已经明确了,外围扩张的道路其实已经走不通了,资源环境紧约束已经成为“新常态”,城市必须得走存量发展的道路。
2015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的通知,其中提出:为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实现提升城市功能、激发都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城市更新工作办法。需遵循“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理事长俞斯佳发表演讲
在这一背景下,俞斯佳在会议现场回顾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历程,“我们在30 年前就开始改造了,包括工业用地的改造,尤其是那些低效用地。我们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业用地改造,有的改成 2.5 产业,有的改成创业园区,有的改成经营性用地。针对这一部分,当时市政府还发了几个文,推动了工业用地的转型发展和盘活存量的实施办法。”
在俞斯佳所做过、接触过的那些城市更新项目中,其中有两个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是静安东斯文里,另外一个就是田子坊。
“按照原来的城市发展模式,静安东斯文里这里成排的石库门里弄区域当时要整体拆除的。但是在拆除前一天的晚上我们紧急和静安区相关部门磋商,保留这一大片石库门。当时我们想,上海城边的石库门已经不多了,代表上海记忆的东西很少了。我们曾经拆除过一片石库门里弄,这里要是再被拆除就太可惜了。第二天,项目紧急叫停,不拆了!”俞斯佳解释说,当时为了保留这一片石库门里弄,静安区对它进行了很大的支持,表示这18 排石库门不算容积率,只要保留这些建筑面积,就把这些面积全部作为奖励。
与静安东斯文里不同,田子坊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模式,据俞斯佳介绍,最初的时候,田子坊和日月光是一起出让的地块,但出让之前很多人写信至相关部门提意见,包括文艺界一些人士,他们觉得田子坊这种业态很有意义,建议能够保留。后来相关部门和开发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议沟通,最终把这两个地方切块分割,田子坊就这样被独立保留了下来。“像这样自发的城市更新模式,我们应该作为试点进行培养。”俞斯佳说。
在这两个案例分享之后,俞斯佳也在现场对目前上海市城市更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他认为,在做任何城市更新项目之前,首先要进行评估,如果不清楚家底,城市更新很难做。其次,从政府角度来看,城市更新的重点是需要补充公共要素,这能使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完善,要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因为城市更新并不是这个项目建成之后就已经结束了,更多的是后续的东西。第三,城市更新的过程需要公众与市场的参与,没有商业模式的城市更新项目是走不长远的,甚至可以介入公共艺术,进一步地体现城市文化。
最后,俞斯佳在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时表示,他还希望未来城市更新可以延伸到住宅领域,“因为我们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住宅才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