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报告提及“房企金融化” 矛头直指“高杠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官网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对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央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这份报告也被视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诊断书”。
这份将近200页的报告,从过去的八个章节改版成三大部分、23个专题,也较往年更为详实。
其中,在第一部分“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提及国内的首个专题,《报告》便直指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及治理问题。
而房地产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高杠杆发展模式和房价过快上涨并存,行业风险有所上升,相关风险可能通过多渠道影响金融体系。因此对于参与其中的房地产企业,《报告》同样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债务率高,融资方式复杂。
2017年,136家上市房企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9.1%,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有26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5%。《报告》指出,部分房企购地资金杠杆率达到7-8倍,严重违反了要求。同时,部分房企的融资渠道存在业务模式复杂、多层嵌套、明股实债的情况。
考虑到房地产行业风险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央行给出的建议包括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范房地产领域的不当和过度融资,以及出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上述表态也和今年下半年的房地产调控基调一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10月29日,新华社刊文称,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不会发生改变,调控举措不是装装样子的“花拳绣腿”。
ONE:监管“野蛮人”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在第三部分“宏观审慎管理”分析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监管时,同样对房企有直接表述。
《报告》指出,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它界定了5类金融控股公司,其中有4种分别是国务院、地方政府批准设立,央企设立的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云商、京东互联网企业。
另一种则是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逐步控制多家、多类金融机构,如明天系、海航集团、复星国际、恒大集团等。
《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突出风险,主要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报告》称,一些企业投资动机不纯,通过虚假注资、杠杆资金和关联交易,急剧向金融业扩张,同时控制了多个、多类金融机构,形成跨领域、跨业态、跨区域、跨国境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
诸如盲目介入金融业,通过多个金融牌照获取大量资金用于其它用途;虚假出资,短短几年内总资产翻了上百倍;集团运作,通过整合更多地利用政策差异进行监管套利;隐匿架构,隐藏受益所有权和控制关系;逃避监管;关联交易,利用所控股金融机构向实际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急剧扩张,一些企业集团已经实现了惊人的扩张速度与规模。
《报告》将部分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金融机构形容为“野蛮生长”,并认为这已经成为“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具有急性病特征的问题”。因此,应建立相应机制性安排,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早在近几年已有所察觉。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2016年,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监测;2017年,央行提出,研究对实业企业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安排,推动制订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
至2018年,央行在撰写的报告时提出对金融控股公司7方面监管制度:一是明确市场准入监管。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金融控股公司活动,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金控”“金融控股”等字样;二是加强资本充足率监管。
三是设置资产负债率要求,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率应当保持在合理比率之内。同时,资本金来源应真实可靠,严禁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等行为;四是严格股权结构管理。要求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清晰,股东、受益所有人结构透明。
五是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六是增强集团整体风险管控;七是强化关联交易监管。禁止反向融资,如所控股金融机构向金融控股公司提供融资;禁止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东、其他关联方提供无担保融资等。
TWO:地产金融稳定信号
中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相继提出“稳步”和“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些政策促使金融业跨业投资步伐加快,投资金融业的实体企业日益增多。
拓展金融版图一直是众多房企近年来的转型方向之一,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互联网金融等业务,都是它们布局金融业的重要途径。
观点地产新媒体不完全统计,过去近十年间,绿地、华润置地、星河、鲁能、新华联、万科、恒大、碧桂园、泰禾、万科、龙湖、宝能等房企均出现金融化趋势。甚至有第三方2017年初发布的数据称,当时国内排名前50的房企,有将近一半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