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进门,全程不用一个营业员,却能知道你选购了哪些商品,“刷脸”买单就好;办公室外等你取午餐的,不是外卖员,而是“萌萌哒”智能机器人;化妆品生产商能够从消费者“拿起又放下”的动作中,判断出商品是不是对市场的胃口;电商仓库里繁重的搬运工作,全部由机器人自己控制完成……
这些,全部发生在上海。2018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召开,将展示人工智能的诸多应用和未来场景。面对人工智能,有人还在好奇人工智能是什么,但更多的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人工智能+零售”带来的惊喜。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助推器,催生了许多“未来购物”场景。
衣食住行都能“加持”
一声轻轻的“Biu”,店门口的闸机打开了,消费者直接走进去,随意选购;要离开时,稍微抬头看看上方的屏幕,又是一声轻轻的“Biu”,闸机打开,结账已经完成……在五角场商圈的苏宁易购无人店“Biu”中,这样的场景时时发生,可是消费者似乎一点都不意外。
“这家店开了好久了,刷脸进出、刷脸结账,很方便。”陈先生带着孩子一起在店里选购,他说自己就住在附近,这家店去年底就开了,连四岁的儿子对“Biu”都不陌生:“他很喜欢,经常要求来这里‘biu’一下,看看机器能不能准确识别我的脸和我们买的东西。”
苏宁易购无人店是上海无人店的一个缩影。在上海,利用人工智能,很多消费场合都能提供“刷脸进出”“刷脸买单”“自动物品识别”等服务。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将自己的“人工智能+零售”方案率先应用在上海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与阿里巴巴合作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商店就超过5100家,上海由此成为阿里巴巴“智慧门店”最多的城市。
还有很多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者发现,“人工智能+零售”正从购物向更多的生活服务领域拓展,科技感渗透在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上海消费者就连看到机器人送外卖,也很‘淡定’。”机器人公司Yogo Robot首席执行官赵明介绍说,他们最近与一些写字楼与和外卖平台合作,机器人“门对门”送外卖、快递的服务落地在了上海,用户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些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自动规划配送路线、安排配送次序,然后自动通过门禁、搭乘电梯,并能对阻碍它们通行的人类发出提醒,最后自动拨打收货人电话,将商品送到对方手上。
来自美团点评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人工智能在上海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已经从一幢楼向一片楼、一个园区拓展:在松江大学城,由无人车配送的外卖订单每天都超过1000单。
让“上海购物”更懂消费者
“人工智能+零售”不仅为海内外消费者带来了新体验,也成为经营者的好帮手——通过人工智能,生产商和经销商能更懂消费者,零售业变得更聪明。
在徐家汇商圈的美罗城商场里,有一家化妆品店是腾讯在上海试水的“智慧门店”之一,它既能提供刷脸支付等人工智能服务,还能应用大数据计算,自动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并为品牌统计分析消费习惯:
当消费者坐在门店里的增强现实“魔镜”前,人脸识别技术就会提供虚拟上妆服务,而且会根据消费者曾经的消费习惯和数据,给出产品推荐。对品牌来说,能根据消费者虚拟试妆的次数、最终是否消费等数据,获得“我的消费者是谁”“消费者喜欢哪些产品”等信息,作为未来生产和营销的基础。
上海创新企业小蚁科技也开发出“小蚁智慧店”这一赋能方式,帮助更多的实体店和生产商获得这种“读懂消费者”的能力。小蚁智慧店不是具体的门店形式,而是一种让传统实体店迅速升级换代的解决方案:利用智能摄像设备、人脸识别技术和后台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实体店可以获得人脸考勤、顾客画像、客群分析、到店提醒等能力。
比如在顾客画像上,通过摄像头捕捉进店用户的脸部信息,实体店运营者能掌握相关顾客的到店次数、时间、性别、年龄、区域停留时长、关注区域、动线轨迹等,并基于此研究顾客行为和付费转化率,用数字化支撑门店精准营销与高效运营;到店提醒功能则能自动识别门店的会员或老顾客,推送并自动关联上次该顾客关注、停留区域、付费与服务内容等用户行为数据,便于店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上海购物’不仅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商品,而且需要有更加周到的体验。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针对性服务成为现实。”小蚁科技首席执行官达声蔚说。
“看不见”的地方迎来变革
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今年5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中,上海的产业数字化进程被认为“全国第一”,而“人工智能+零售业”的成果恰恰是产业数字化的加分项。要知道,“人工智能+零售业”不仅改变了零售业的服务方式,而且让零售业的供应方式迎来变革。
在上海嘉定,有全球第一个规模化运行并投入实际使用的全流程无人仓——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这里,数千台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密切配合,完成每天20万单的产品入库、分拣、打包、出库全流程的无人化运作。其中最亮眼的,是300多个负责商品分拣的“小红人”机器人:它们在广阔的分拣区域内背着商品往来穿梭,所有路线都由计算机自行选择,“小红人”之间会互相避让;如果发现电量低了,它们会自动挪到墙上的充电桩上充电……相关数据显示,利用这些智能机器人,整个无人仓的人工分拣效率是传统仓库的10倍。
无独有偶,苏宁易购在上海的物流园里完成了国内首个全场景物流无人重卡的测试。这辆名叫“行龙一号”无人驾驶重卡采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以激光雷达等高科技实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并进行自我操控。在物流园区路段,它自主避障、自主规划路线、自动泊车,两次驾驶误差可控制在2厘米以内,比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还精确。
这些零售业上下游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意味着“人工智能+零售业”的正面效应将更加显著。
对一线工作人员来说,人工智能将他们从简单却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京东无人仓工作的姜珊曾是一名一线拣货员,但如今是无人仓内的监控员——不用再拣货,而是监控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正常运转。面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她说:“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的工作,而是让人从事更有价值、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对整个零售业而言,人工智能则能带来更加高效、安全的运转方式。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以重卡运输为例说,随着人口红利下降,干线司机雇佣越来越难,而且长途运输的安全风险也不低。所以,无人重卡技术发展既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而且能提高安全指数,造福整个零售业的供应链。
对整个零售业而言,人工智能则能带来更加高效、安全的运转方式。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以重卡运输为例说,随着人口红利下降,干线司机雇佣越来越难,而且长途运输的安全风险也不低。所以,无人重卡技术发展既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而且能提高安全指数,造福整个零售业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