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桩房屋征收案,历经两代调解员,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需要这些“润滑剂”)
社会组织、专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而如何将专业运作化为直击老百姓需求痛点的实在服务,是上海基层政府和各类专业组织正在探索的重点课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9月5日上午举行的长宁区第九届公益伙伴月-益善长宁“中华慈善日”活动上了解到,长宁通过引入上海申杰社会组织培育评估中心等“外脑”,已经为全区703家社会组织提供了供需对接、项目转换、多方协作服务,其中就包括252家扎根社区的社会组织。活动现场,来自长宁的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分享了两则社会组织有效解决社区棘手难题的鲜活案例。
天山社区和健调解中心曾经手过一个历经两代调解员的案例。2013年,天山路680弄地块房屋征收开始后,一幢有着5本产证的私房却迟迟没有签约。原来,2005年该幢房屋进行析产时,旧区改造尚处于“数人头”时代,居住在房屋内的虽是一家人,但其中一位家庭成员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房产证。根据当时法院的调解结果,这位身患残疾的大嫂具有其中两间房屋的居住权,允许居住到房屋动拆迁为止。谁料,2008年上海开展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和“数砖头加套型保底”试点。2013年房屋征收时,没有产权的大嫂担心自己没有居住保障,于是求助和健调解中心。
和健中心的负责人戴玉珍对这件事了如指掌,因为2005年她就曾经参与过这栋房屋析产的调解。2013年,这桩陈年旧案变成了新案,接手调解的年轻调解员恰好也姓戴。熟悉法律的小戴一下子抓住了该案的“牛鼻子”:2005年调解协议书中,对大嫂“居住到动拆迁前”这一关键点涉及协议的法律效果,而这个“效果”就是房屋征收后大嫂仍要有居住地。在为该户人家调解法律账、经济账、人情账的过程中,小戴知道“打开天窗说亮话”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也是一桩看似无望解决的矛盾瞬间化解的关键。
天山路街道内还“藏”着一处令人五味杂陈的社会组织大本营,这便是天山社区悦阳大重病人关爱服务社。走进服务社办公室,靠墙的“爱心书柜”上排列整齐的癌症治疗、癌症预防图书都在悄悄提醒到访者,这里有一群普通又特殊的“常住民”:康复患者,又称“康友”。
服务社墙上有一面写着“温暖大家庭”锦旗,是2015年8月康友中的骨干成员老沈赠送的,一同送来的还有他多年来收藏的一千多册图书。在悦阳服务社参与康复期间,退休前曾担任中学化学老师的他主动设计了一张“康复体检动态表”,方便康友们将每次体检后的数据填入表格,正常或病变情况从此变得一目了然。
但是,这样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挂念。身患肿瘤的他担心自己无法安然度过5年康复期,更不知自己何时又会倒下,希望能提前向康友们告别。于是,服务社和全体康友们为老沈举办了一个暖意融融的聚会,大家一同唱歌、表演节目,仿佛不是在做告别,而是在迎接一个开始。不幸的是,2016年初,老沈病情恶化,在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病床上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康友们不断结伴而来,轮流探视陪护,让老沈心中的遗憾少一些、再少一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初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0.3万个,其中上海1.7余万个社会组织位居第一名。据悉,长宁区现有注册志愿服务团队824个,负责全区5796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总时长达到340万小时,志愿者队伍总人数已经达到14.76万人。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背后离不开社会组织活跃的身影。目前,长宁区在“公益上海”平台上登记在册的公益基地就有178家,已经基本形成慈善救助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长宁区民政部门已累计募集相关公益资金1.32亿元,其中用于助老、助学、助困、助医等各项救助的支出达到8400万元,受益人次近10万人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公益招投标、社区公益创投等项目化运作平台,构建了老公房加装电梯、垃圾分类投放等一批优质的社区微治理项目,通过社会组织纽带将公益服务力量不断向社区神经末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