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杰
1月16日晚间,陈劲松、周忻、王巍w、刘春等多位微博大V在微博证实,原首创董事长刘晓光去世。
缘系首创,立朝功臣
出生于1955年的刘晓光,曾当过兵。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北京商学院(现为北京工商大学)。1982年至1995年期间,刘晓光先后担任过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处长、委员、总经济师、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当时被认为是政坛的一颗新星,甚至一度曾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选。
1995年,原隶属于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这一年,刘晓光调任重建首创集团。
据了解,当初的首创集团只是一家业务零乱、毫无章法的小企业。而从2000万元到将首创集团发展成一家旗下拥有170家子公司(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和上市基金公司)的集团,刘晓光用了十年时间。
而在1997年到1999年的时间里,刘晓光大手笔关停首创集团旗下的8家下属企业,并将原来散乱的40多个产业整合为金融、地产、工业与高科技、贸易、基础设施、旅游酒店六大行业。
在首创集团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刘晓光也被称为“地产行业的金融学家”。
地产大哥,宽厚著称
在地产行业,刘晓光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地产大哥”。
特别是在老伙计任志强眼中,刘晓光绝对担得起“大哥”这个称谓。
一个常被提起的段子是,在2004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提醒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随后,任志强的话语变得和缓起来,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而刘晓光在地产圈也以“宽厚”著称。
在担任计委商贸处副处长时,刘晓光的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有一天忙到半夜两点,刘晓光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那人说:“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这个项目的投资需要10个亿,你有吗?”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刘晓光签了字。那个人因为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叫潘石屹。
实际上,刘晓光的从政经历,给他积累了不少资源。早年在北京计委工作中,刘晓光不断见人、批项目,甚至要跑到香港为政府的基金融资。这番经历使得他结交了更多“任志强们”。
也正因为之前的积累,1995年来到首创集团的刘晓光,很快地就融入了京城企业家圈子,与陈东升等“92派”企业家成为朋友。
接下来,通过首创的产业地产模式,刘晓光将影响力辐射至华南,王石也称他为“地产元帅、学习的榜样”。
“他很有人文情怀,在路上拿着手机也在写诗。”阳光100副董事长范小冲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刘晓光与冯仑、王石最大的不同,是身上有很大的京派特征。
虽然曾有从政的经历,但他的思路却很市场化,包括推动首创在香港上市。刘晓光还通过他的影响力和视野,为首创开拓了非常多的资源,比如京津两地的大量土地储备。
诗人情怀,创建阿拉善
2003年10月,刘晓光来到了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沙漠,眼前大片荒芜的沙漠给他带来格外强烈的紧迫感,面对着黄沙滔天,他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地思考。
“过了西夏王陵,翻越了巍巍贺兰山,二十二公里的沙海冲浪,真把人心震撼。”刘晓光写道。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使刘晓光决定治沙,也成为他“威逼利诱”一群企业家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导火索。
刘晓光笃信沙漠治理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家作为中国一股壮大的有生力量,应该行动起来有所作为。于是刘晓光提出一个计划:成立一个治沙的公益基金,把企业家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治理沙漠。
要做治沙这件事情就需要动用自己的资源。好在刘晓光在中国的商界有很多朋友。他当时给一百多个企业家朋友打电话,其中包括王石、任志强,冯仑在内的八十多个人。
2004年6月5日,近百名企业家面对茫茫沙漠,宣布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并且写下了极具人文色彩的《阿拉善宣言》,讲清协会的愿景、宗旨和未来。
刘晓光还酷爱写诗。1970年,15岁的刘晓光曾在父亲的安排下参军,奔赴新疆部队,直到1975年才复员转业回京。在部队时由于宣传工作需要,他开始写诗,并把这个兴趣培养成为自己多年来的习惯。
他用诗歌表达了当时的心境,在《我心中的首创集团》这首诗中写道:那是十七年前的春天,一场暴风雨把我们拍打到市场经济的大海边。头上是阴云,心中是迷雾,我们开始摇动那还没有方向的旧船。没有产业,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只有一颗火热的心,只有一双紧握的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