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之争的战火从2015年岁末延绵至2016年。今日,距离万科管理层给出披露资产重组信息或复牌的1月18日只剩不到半个月。
事情的最新进展是:12月29日,万科宣布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取得进展,并于2015年12月25日与潜在交易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万科将购买卖方持有的目标公司权益,拟新发行A或H股及现金支付方式收购目标资产。
万宝之争轰轰烈烈,可谓是2015年资本市场最吸睛事情。其基本逻辑是在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中,利率下行周期之时,资金来源不透明的险资在资本市场上寻求的一次资产配置行动,而规范、透明、经营良好的现代化公司无疑是绝佳标的。
宝能进场搅皱万科一池春水,意图将万科的公司治理模式从股权分散的创始人控制模式转变为单一股东控制模式。主角除了宝能外,还有原第一大股东华润、万科管理层、现第三大股东安邦等。
尽管已跨年,这桩股权争夺纠纷并未退出公众视野,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资本市场和各界越发关注。
2016年1月2日至1月4日,任志强连发八篇长微博,围绕着企业管理、职业管理人及万科管理层、宝能的目的、资本收购等角度来讨论万宝之争。
他从事地产业多年,是资深的旁观者,并且所带领的华远地产曾有机会在1997年成为万科的最大股东、参与万科经营建设。
对外界而言,资产重组的经过、细节和结果是未知的。在已知的各方信息综合下,任志强认为从这些角度出发才是打开万宝之争讨论的正确方式(要点整理自微博长文):
一、万科股权之争是“资本的游戏”。当资本在寻求对收购对象进行控制并试图改变时,才有文化、追求、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导向和冲突问题,这就是万宝之争的动机。
二、实行职业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制本意是规范大股东的操纵,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在中国,大股东之争却因此频生。中国监管层应有但是未有相应法律,无法避免非长期持有的控制性股权的变化引起的市场波动。因此,政府亟需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有利于法律与道德底线的统一,以培养更多的忠诚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共同进退。
三、资本的拥有者有任意处置自己资本的权利,但不能牺牲其它资本的利益,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恶意收购会受到谴责。但是恶意收购的概念是相对的,对公司管理层是,但对万科本身而言非。
四、资本与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对企业成败越来越关键。创建企业和品牌并被市场认可的经理人有拒绝或阻止某些资本进入的选择权和实力,譬如万科王石。但如果收购资金是合理合法的,管理层最终是无法阻止控股资本的。
五、经理人拒绝资本的收购,就一定要拿出可以摆在桌面上的理由。王石因不舍华润的央企背景、或因宝能在融资信贷和发债成本等方面稍弱而拒绝宝能可以理解,但姚氏“卖白菜”之说,不应成为拒绝的理由。管理层有权过问大股东宝能的资金来源,但需有理有据。
六、万科能有今天的发展有赖于原大股东华润的支持。当年华润不惜严格限制华远地产的开发权利,来支持万科的扩股增发与发债。这也是我(任志强)最终与华润分手的原因之一。
七、宝能看上了万科,与管理层友好协商、使企业在变换控股股东后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是正确做法,但是宝能从持有10%股权时与管理层的沟通就不能一致。结果管理层并没有屈服于资本控股的现实,反而采取不利于大股东的行动。王石的停牌交易和兼扩计划是希望降低宝能的控股比例,及试看宝能的能力。
八、大量的险资流入地产公司,并未给实体经济带来好处,反而造成了管理层的对抗与波动。假如经理人选择离开,会造成企业损失。因此,万科的股权之争,反映出资本市场的残酷竞争,它不一定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机遇,反而是灾难。
九、宝能根本不关心企业与管理层的意见,也不想改变现状。只想通过股票市场的操作获取浮盈。(这个目标已成功实现)并利用这些浮盈加大杠杆的再融资,然后进行下一个目标或一系列目标的收购从资本市场中获利。
十、任何收购,无论是市场还是股东,都希望看到资本与经理人的和平共处形成双赢的局面,但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方的退让。宝能收购万科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收购赚到更多的钱而非亏本。
最后,任志强表示,希望最终双方都能皆大欢喜。尽管他没有对可以皆大欢喜的局面进行描述,但仍可进行合理的脑补:万科资产重组成功,宝能股份遭摊薄,失去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之位,而新任大股东是管理层的盟友,管理层依然保有对公司的控制权。万科股价上涨,而宝能套现离场;
又或者是万科管理层最终松手,欢迎宝能进入董事会,但是宝能承诺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与管理层取得利益共同点。而万科最终也从此得到远比君万之争更深刻的教训,并调整股权结构至安全范围内。
但说到底,从社会进步的视角出发,商业文明的核心是规则,万宝之争的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万宝之争最大的价值当是推动中国商业规则的进步,法治制度的健全,监管措施的完善。它们将各自独立又共同推动商业社会中每一个公司单元的向上发展。
版权申明:此文版权为网易房产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