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评论说,在经历了2013年和2014年每年超过12亿平方米的商品房成交量“天花板”之后,市场由于需求透支在今年一季度显现出后继乏力的迹象,而3月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新政策,改善型购房人群开始加速入市,二季度市场上行行情可期。
如何看待房地产成交量价齐跌现象?知名财经评论人朱大鸣坦言:“说实话,楼市成交量确实不如去年,但新政出台之后,确实有所增加,排队买房现象再次出现在一些一线城市,但就房价问题,统计数据并没有明确说明,有些地区的楼价确实还在涨,一些开发商和业主涨价还是比较坚决的,但是,在一些区域,房价也是有下降的。”他指出,对待这个总体判断,还应当区别看待。
知名财经评论人朱大鸣
“就中国当前的资金使用成本来说,实际使用成本非常高,很多融资项目的年化率达到20%以上。也就是说,将资产配置到房地产,短期来看并不划算,特别是股市兴起之后,这种不划算的配置尤为凸显。”
而对于二季度楼市的启动判断,朱大敏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分析表示,楼市是否将在二季度启动,有待观察,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中国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这是我们转型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对楼市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IMF在报告中称,为了实现供需平衡,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是非常必要的,但金融产业可能因此承受高于期望的巨额损失。这种论断合理之处是中国确实处于高房价的威胁之下,这是无法否认的事情,问题是房价是否能够真的下跌不是IMF能够左右的。
其次,中国股市的牛市在当前背景下,可能会形成跷跷板效应。也就是说大量资金洪流汹涌澎湃涌向股市,出现了一部分投资者卖房买股行为,这可能会对房地产是一个威胁,尽管这种威胁有人说微乎其微,但足以说明投资房地产的资产配置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至少在一些投资者是如此认为的,尽管这种判断并不符合事实,然而只要形成一种思潮或潮流,就可能达到“预期自我实现”的效应。
再次,从信贷政策来看,之前经济学界炒作通缩概念,意思就是说应当放水,然而,从高层表态来看,这种判断可能并不是确定的。例如,李克强总理最近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评价是“坦率地讲,实施量宽政策是比较容易的,无非是印票子”,总理还强调说,“有人还认为中国是不是有通缩问题,当然我已经回答过,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CPI指标三分之一以上由食品价格决定,而去年中国农业大丰收。但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给中国生产价格指数(PPI)确实造成了很大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被通缩”了。当然,这个被通缩是打引号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出现了“通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层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清醒,对待信贷政策也是非常谨慎。
最后,高层对待房地产市场出台的一些政策还是比较理性的。李总理强调,“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既要鼓励自主改善型需求,也要防止泡沫”,也就是说,尽管政策面对房地产实施了相对积极的救助政策,但并不是要把房价再托起来,而且提醒要防止泡沫。一些开发商和业主一看新政策出台就涨价,其实并不符合政策出台的本意。
综合上述四点,朱大鸣总结指出:“因此从这四点来看,二季度楼市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实现起来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