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都市圈的发展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和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宣城市市长孔晓宏建议,加快推进宁宣(南京至宣城)铁路项目,让以宣城为代表的皖南,通过“安徽东部桥头堡”的定位,加速融入宁杭两大都市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建议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开放平台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逐步形成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现代化都市圈。
九江市委书记林彬杨、市长谢来发、九江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洪亮三名来自九江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联名建议,呼吁新建长(沙)经九(江)至池(州)——“长九池”高铁,加速中部地区崛起,串联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皖江城市群等。
中心城市主导下城市群加快发展,正在释放出中国经济新的潜能。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以都市圈、城市群以及核心城市为引擎的区域经济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以及相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等,成为本次两会的重头戏之一。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式
就都市圈发展来说,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是沿“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先是城市的大型化、中心化,然后是都市圈化,之后是发展城市群。
根据华夏幸福研究院的研究,过去十年来,新增城镇人口的65%进入核心都市圈,未来十年这种趋势仍然会持续,而且都市圈的人口“质量红利”将进一步凸显。未来,我国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三分之二将集中在都市圈。
人口将是市场的基石。人口红利继续释放,将决定未来都市圈的能级。同比会出现大量跨城通勤人口,这也使得都市圈空间通过通勤体系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网络,外围节点型城市加速发展。而产业又是都市圈的发展内核,与人口一起构成都市圈发展最大的基本面。
新基建应首先在都市圈发力
纵观此次两会,对于都市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代表都强调了基础建设的重要性。而事实上,现在的基建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造桥修路,取而代之的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打造文化交流互鉴高地、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推进开放合作携手共赢,在体制机制方面开展探索创新和先行先试。
“新基建”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底层基础,通过“新基建”带动相关产业新动能发展,使我国整个产业体系更具有竞争力。 “新基建” 要以都市圈作为核心载体,提高投资效率,促进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新基建往往和新技术、新产业相挂钩。产业发展的大国蝶变,将从全面开花的跟随型经济,向核心都市圈引领的创新型经济转变。
以华夏幸福目前积极打造的河北霸州产业新城为例。霸州产业新城是霸州市政府与华夏幸福合作的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新城,吸引北京外迁的企业入驻投资,为北京外迁企业提供除固安以外,又一个投资佳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新型材料、温泉旅游度假及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
如今,霸州已经集聚和正在集聚一系列发展优势和独特资源,致力于与京津冀都市圈的协同发展。霸州已经不仅是河北的霸州,也不仅是京津雄周边的霸州,而是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的生发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都市圈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
创新将决定都市圈未来的高度。哪些产业能跑到世界第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
重新定义不动产市场
根据华夏幸福研究院的研究,从过去十年房地产市场表现来看,全国市场增长了6倍,都市圈市场则增长7.5倍,其中都市圈的外溢市场增涨了10倍。2019年,我国9个核心都市圈房地产市场的平均增幅是非都市圈的两倍。可以看到,都市圈以及都市圈的外溢市场增速明显高于全国。
业内人士表示,现代化都市圈的培育使得三四线城市开始承接来自核心城市大量要素资源,并将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到这里。这意味着未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而工资不低、房价相对不高的都市圈外圈层的城市也将吸引更多年轻劳动力流入,这有利于加快房地产市场转型和平稳健康发展。
另外,新一代商业、文创消费等新机会纷至沓来,医疗养老、长租公寓等新型不动产也被带动起来。
在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各种资源,无论是人口、技术、数据、资本、土地、教育、医疗等都涌向了都市圈。可以说,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机会就在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