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人人屋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间小屋是上海市杨浦区沿着滨江岸线打造的党群服务站点之一。美好的临江风景,贴心的为民服务,生动的文化传播,人人屋折射着上海基层党建领域发生的改变……
一间小屋
接待市民游客,工作日有上百人、节假日达三四百人
“欢迎进来坐坐。您有什么需要?”
上个周末,张女士和朋友们一起逛杨浦滨江,走得有些累了。他们走进人人屋歇歇脚,有的在这里给手机充电,有的给杯子续上热水,有的点开数字沙盘翻看滨江的工业遗存和历史故事。
12岁的乐宇恒聚精会神地读着《西游记》,累了就把书放回书架上,跑到江边小广场上去玩玩。乐宇恒家住附近,但父母因为加班,就把他留在这个有党员社工和志愿者值守的小屋。
人人屋党群服务站是一个开放式党建服务平台,通透的玻璃平房,外搭木构,在滨江绿带和微风中摇摆点头的芦苇丛里,简洁又大方。屋子没有招牌,走近些,才能看到门楣上“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的标识。
走进小屋,四角都是便民服务设施:直饮水、免费WiFi、充电器、雨伞、微波炉、小冰箱、医药包……中间桌上,有杨浦区工业遗存游览线路和区内红色纪念地介绍、手绘杨浦建筑导览图和已开放的6家“杨树浦驿站”指南等图册;书架上有上百本书籍,涵盖了党建、文学、家庭教育等多个门类;门边立架上插满了各类报纸杂志。还引人关注的是有立体感的全息沙盘,点开后,既能找到周边生活设施、区域资源介绍,也能看到杨浦的红色历史地标、名人故事、党建活动等,还有各种主题的互动答题。
穿着天蓝色马甲制服,佩戴着鲜红的党徽,正在值班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徐捷告诉记者,人人屋去年“七一”开放,现在进来观光休息的市民游客,工作日有上百人、节假日达三四百人。很多社区居民把这里当作家,早晚健身、散步时都要过来坐坐、闲聊几句。
区域内外,不少单位来这里组织党员活动:有复旦大学化学系党员志愿者为孩子们做科普,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行走滨江”党课,上海歌剧院在这里演出《国之当歌》,吸引上千人观看……
一串服务
既有标准化便民设施,又各具特色,成为红色教育带
像人人屋这样的滨江小屋不止一间。
杨浦区滨江段,不仅有宜人江景和当代都市景观,更有众多勾连起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红色印记,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赴法勤工俭学时出发的秦皇岛路码头、恽代英烈士被捕处等。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打造滨江岸线新亮点?在开发建设之初,这就成了杨浦区委区政府努力思考和谋划的课题。
从2017年10月至今,分两期贯通开放的杨浦滨江南段共5.5公里,杨浦区委组织部联手项目建设方和属地街道,统筹多方力量,在岸线上每隔800米设立一处统一标识的“杨树浦驿站”,目前已开放的就有秦皇岛路码头、跑者、雨水花园、人人屋、大桥公园和电厂6个站点,形成了珠链式分布、属地化管理、综合性功能的滨江党群服务体系。
每个驿站,既有标准化的便民服务设施,又因地制宜提供亲子阅读、体育健身、健康咨询等项目,各具特色。依托站点推出的“党课线路”,把近百个红色故事融入建筑,让滨江在服务群众生活、观光、旅游需要、提供温暖与帮助的同时,也悄然成为红色教育带。据统计,从去年“七一”开放至今一年多,杨树浦驿站已接待市民游客50万人次。
“滨江党建根植的是城市文脉,传承的是红色基因,构建的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共新空间。”杨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绣明说,我们要以党建为纽带,织造更多姿多彩、更有品质和活力、人民满意的“惠民党建”体系。
一条新路
每天最长12小时开放,驿站内容和项目不断调整
杨树浦驿站的专职党群工作者是一群80、90后年轻党员;参与服务的绿衣志愿者则包括社区内的老党员、滨江沿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的党员示范岗,复旦等高校还建立了滨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驿站每天8:30至17:30开放,夏、秋季延时服务至20:30。
“我们还在不停调整驿站内容和项目,一定要用耐心、细心和巧心,让居民和游客切实得到收获感、幸福感。”负责人人屋运营的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涛说,“‘驿站’让为民服务有了载体,我们一定要琢磨怎么把服务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游客身边、做到居民心里。”
古稀之年的陶友福夫妻是两位老党员,只要天气好,两人总会来江边走走,到驿站里坐坐。“以前我们是‘见江不近江’,现在邻居碰到都改问‘去过滨江了吗’。”陶友福感慨。
滨江党群服务站,只是上海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以党建引领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和区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杨浦区,已形成“区委—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三级联动党建工作机制,引领行业发展和社区自治共治。“我们要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线,由党组织领航牵头,从细微处着手切入,有效创新社会治理,破解旧区改造、物业管理等难题,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