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公布首批176个优秀历史建筑 设计师援助有望让老房换新颜)
如何让山城百姓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今(23)日,重庆市规划局发布了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共有176个建筑入围,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军事防御设施等9种建筑类型。据悉,接下来,全市将建立利用社会资本修缮优秀历史建筑的制度,同时,有望实施设计师援助机制,即根据原住居民的需求,对优秀历史建筑免费进行修缮设计,让历史建筑“活着”被保护,也让重庆的巴渝建筑特色更加鲜明。
首批176个 都是30年以上老建筑
圆庐、下洪学巷40号、苏家大院……不久之后,包括上述三个在内的176个建筑,将被挂上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那些散落在大小街巷里的老房子,有了不一样的身份。
“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是指建成30年以上的建筑。”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睿表示,同时还要能够反映重庆发展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且未公布为市级及以上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经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优秀历史建筑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三层七类”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保护类型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物质见证。
以位于南川区水江镇蒿芝湾民宅为例——拱券外廊、人字老虎窗、叠涩线脚……这座建于民国初期的建筑,为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入选成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它将西方的古典柱式衍化成中国传统题材的柱头,是重庆近代居住建筑特色之一,是西方建筑和重庆民居融合变迁的重要见证。
居住建筑是重点 要留得住乡愁
在首批176个优秀历史建筑中,包括了9种建筑类型,其中居住建筑55处、商业建筑10处、公共服务建筑50处、宗教及祠庙会馆16处、工业建筑10处、军事防御设施19处、风景园林建筑4处、市政水利设施7处和其他建筑5处。
“这次入选的居住建筑占了很大比例,因为居住建筑更能反映乡愁,而留得住乡愁,也是老建筑所承载的重要使命。”重庆市规划局总工办主任胡海指出。
“不能一味照搬照抄欧式建筑风格,现在部分建筑不仅外形盲目西化,连建筑名字也纷纷西化了,这个盲目的趋势有必要进行控制,我们更提倡与重庆山水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的本土建筑风格。”市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
据悉,在这176个建筑种,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有89个,城市发展新区有44个,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有29个,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有14个。其中,一级历史建筑共57处,二级历史建筑119处。
“评定优秀历史建筑,并予以及时有效的保护很有必要。”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说,“10年或20年后,重庆将会有自己的建筑特色,一方面避免了"千城一面",另一方面,与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历史建筑更为具象、亲民,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的接触和融入,也让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得以更深的沉淀。”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修缮 实施设计师援助制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黄勇表示,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在产权归属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文物建筑均为国有产权。而历史建筑的产权归属更为丰富,除了国有,还可以是集体以及私人所有,产权的变更,交易,租赁,质押等均可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执行。
而除了权属问题,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必要的建设工程,需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审批,而文物建筑在批准前还应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这也为全社会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让历史建筑能够真正地被"活态"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条件。”黄勇说。
因此,在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上,重庆主张走市场化道路。
“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本来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把建筑遗产变资产、再变成产业得以延续。”胡海指出,对于这类建筑,鼓励原住居民继续生活在这里,绝对不能用“拆”的方式。如果原住居民想要换新的生活环境,对原居住地进行腾退,可以让喜欢老建筑的社会资本前来认购,加以修缮并合理利用,但建筑的功能需要与当地的风貌相协调。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重庆有望实施设计师援助机制,即如果原住居民想留下来自己招商,但改造起来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将由专业设计师免费提供改造方案。
市规划局方面表示,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已在微信号“重庆规划”发布,目前正在组织开展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定位入库和挂牌保护工作,后期还将组织开展优秀历史建筑紫线划定、规划控制导则的制定及规划保护和利用与管理工作,禁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在市名城委的统筹指导下,做好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建筑与优秀历史建筑法定身份并非一成不变。如果保护不善,使建筑遗产遭到严重破坏,那就会被除名取消。另外,一些保护较好的优秀历史建筑,也会由于价值提升,变为文物保护单位。